8月8日,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市人大副主任、无党派人士代表聂勇提出,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农牧机具的生产研发作为产业兴市的一个特色提出来,整合现有资源、加大科研投入,注重引进、消化、创新。在我市打造农牧产品生产加工机具产业链,进而形成我市产业特色。8月19日,朱市长批示,请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解决建议。
为更好的打造农牧产品生产加工机具产业链,推动形成我市产业特色, 8月22日,驻马店市农机局组织召开了驻马店市农牧机械生产企业座谈会,参会人员有市农机局副局长李书奇、科教科科长胡建华、推广站站长王东升,同时邀请市畜牧局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河南农有王、金凤牧业等16家农业、畜牧机械生产厂家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企业代表们踊跃发言,就目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我市农牧机械生产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是企业散小弱。我市农牧机械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规模小,生产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目前,受农民种田积极性下降的影响,农牧机械销售持续低迷,个别企业产品已经开始大量积压。
二是产品类别不完备。我市是花生生产大市,缺少先进适用的花生烘干机械,已经成为了制约花生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另外,芝麻是我市优势特色作物,但芝麻收获机械仍是短板,亟待加快研发步伐,抢占市场先机。
三是企业融资难。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规模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银行贷款要求必须实物抵押与知识产权质押相结合,而且知识产权质押所占贷款比重过少。
四是研发支持少。其一是专利申请补贴少;其二是申请补贴项目资金难。目前,企业主要通过申报科技局和工信委两个部门的上级补助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根据目前政策,一方面总体来看,补助力度较小。科技部门中存在我市配套资金很难到位,导致省级补助争取到的很少。另一方面存在评审程序严格、指标少,企业很难获得支持的情况。
五是人才招引难。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人才是创新的不竭动力。但目前,我市农牧机械对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失,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专项经费,企业很难负担,导致企业普遍面临着创新难、发展难的问题。
随后,在我局沟通协调下,8月23日,由市委农办牵头,在市推广站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畜牧局、市农机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河南省农有王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凤牧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会上,相关单位详细了解了我市农牧机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讨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提出了以下五条建议。
(一)优化行业布局。建议以国际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为契机,从市级层面,加大农牧机械行业整合力度,优化行业布局,建立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促进农牧机械企业间整合力量,共享信息,联合发展,龙头企业负责核心研发和市场拓展,中小企业各自专一生产某一部件,让每个企业都能分享价值链效益,以此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研发支持。一是加强研发资金支持。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开发资金,要将农牧机械产业作为重点予以扶持。同时,要针对农牧机械研发,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牧机械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和花生烘干设备、芝麻耕种收设备等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加强研发人才支持。建议市政府在国际农产品加工园针对农牧机械研发设立工程技术中心,加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同时,建议在黄淮学院设立农业工程专业,培养一批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人才。在市农科院成立农机化研究机构,招引农机专业高级人才。同时,建议全面梳理我市农牧机械制造企业技术需求,常态化组织农机设计制造高端人才及科研专家到企业讲学或开展开展技术培训等,以此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研发能力。三是开展企业人才联姻活动。以中国农洽会为平台,针对农牧机械生产研发举办高端论坛,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紧密结合,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攻克技术难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市级加大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市级人才公寓,向农牧机具研发人才适当倾斜。
(三)破解融资难题。建议市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解决中小农机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建议金融部门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重点在建立健全企业科技贷款机制上进行创新,降低门槛,增加比重,让企业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四)加大补贴力度。建议在国家、省级补贴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出台农机购置叠加补贴机制,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资金、政策等支持力度,以此提升农机购买动力,增加企业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做好产品推介。建议市级层面,利用省内省外各类展销平台,常态化组织农牧机械产品推介活动,提高我市农牧机械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