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蹚出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
每到麦浪滚滚的收获季节,秸秆处理就成了大难题。而在今年的麦收中,孟津县全面摆脱了“秸秆往哪里去”的“夏收烦恼”。各个农机合作社里的新型免耕施肥播种机、搂草机和打捆机,当场把秸秆就地还田或打捆出售,使夏收越来越省时省力省心。
孟津县常年小麦播种面积39.8万亩,年产小麦秸秆达7960万公斤。如何为这么大一笔秸秆资源找到好归宿?近年,该县不断加大秸秆打捆销售、粉碎还田、发酵养牛等力度,做足做活做实秸秆综合利用“绿色”文章,让秸秆变废为宝,蹚出了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
一、打捆出售,秸秆找到“好的归宿”
6月6日,在常袋镇姚凹村的麦田里,金黄色的麦穗随风起舞,空气中充满了沁人心脾的麦香。孟津县众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往返穿梭作业,细碎的麦秸飘落在茬口齐整的田垄间;紧随其后的一台台秸秆打捆机将麦秸“捡”入囊中,随之“吐”出一捆捆麦秸,有序地散落在田间;接下来,抓草机有条不紊地将一捆捆秸秆“搬”到大型货车上外运……
“今年的秸秆打捆机,作业效率非常高!”驾驶打捆机作业的该社负责人陈振九说,一台打捆机每天能打捆300多亩地的秸秆,可收获秸秆10吨至15吨,按市场价每吨400元算的话,每台打捆机每天的收入就是4000元至6000元。“这些打成捆的秸秆现在成了‘香饽饽’,发电厂、饲料厂、养殖合作社等都抢着收。”陈振九说。
近年,大型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等收购秸秆的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打捆的秸秆更受欢迎。会盟镇小集村一家肉牛养殖场,年存栏肉牛1500多头,需要大量的秸秆作为饲料。“为保证牛场的饲料供应,我们在还没开镰收麦时,就和附近村里的200多个小麦种植户,达成了秸秆打捆收购协议,以免被别的养殖企业抢了先。”肉牛养殖场负责人兰应水说。当地群众把打好捆的秸秆卖给肉牛养殖场,不仅解决了企业的饲料问题、秸秆的出路问题,每亩地还可增收300多元,一举多得。
二、粉碎还田,农田乐享“营养快餐”
送庄镇裴坡村种粮大户刘虎军的麦田,要比一般的麦田土地松软得多。随手揪下一个麦穗,揉一揉,仔细一数,穗粒数达60多粒,而且粒粒饱满。刘虎军自豪地说,麦子之所以有这样的长势,功劳全靠秸秆粉碎还田。每年在收麦子之前,他先给收割机装上粉碎装置,秸秆全部粉碎还田,不仅让麦田松软、肥沃,而且解决了秸秆乱堆乱放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的“头疼”问题。
“我种了300多亩小麦,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地是越种越肥、越种越软……”刘虎军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经济账。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是天然的土地“滋补营养品”,1亩小麦秸秆还田,相当于施了十几公斤化肥。另外,秸秆粉碎到地里,减少土地水分蒸发,少浇一两遍水,省工又省钱。一笔是环保账。除了减少焚烧,秸秆还田后,可以直接用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玉米,既省钱又避免了机械重复作业造成的土地压实。在他看来,秸秆还田就是自家小麦增产增收的“法宝”。
“在技术上,我们县今年秸秆还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在联合收割机后加挂切碎装置,二是用拖拉机作为动力的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二次作业。”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吕继波说,今年由该县福格森农机制造企业生产的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也投入了夏收作业,此系列机型真正实现了秸秆全还田免耕施肥播种,动土面积小、作业效率高,比现有机具动力消耗低20%到25%。
三、过腹还田,走循环路“挣绿色钱”
在平乐镇生生乳业奶牛养殖饲料收购场院内,前来卖秸秆捆的大小车辆排成了“长龙”。秸秆打捆送进养殖场,不仅有效解决了奶牛、肉牛、肉羊等的“口粮”问题,还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给农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过腹还田”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可谓“一举多得”。
生生乳业是一家集秸秆综合利用、奶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以及乳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企业。“我们饲养了近2000头进口优质白花高产奶牛,麦收以来已收购了200多亩地的麦秸,支付收购款2万多元。”生生乳业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宋经磊说,养牛场一年需要2万吨秸秆作为饲料,所以得提前备足“口粮”,如果囤积不足,就会闹饥荒,秸秆对养殖场来说,就是“金疙瘩”。
“秸秆通过发酵变成牛、羊的‘美味佳肴’,通过粉碎还田变成土地的‘滋补营养品’……秸秆只要利用好,在哪儿都能变废为宝!”平乐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依托生生乳业千头奶牛养殖场,平乐镇的秸秆不再是“夏收的烦恼”,还成了农民兄弟眼中的“金条条”,已全面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包袱”摇身变为社会财富。
孟津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从过去的点火烧,到现在的争着要。孟津县的小麦秸秆综合处理已经形成机械化收获 秸秆还田作业、机械化收获 秸秆捡拾打捆作业、秸秆生物制肥作业、秸秆生物质燃料压块作业、植保无人机喷撒秸秆腐熟剂等模式,全县的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