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202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协办,以“‘十四五’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农业机械化如何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谋划“十四五”及未来的发展,并以“引导性发言对话互动”的方式,激发大家对行业焦点问题的探讨与思想碰撞。中国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傅泽田主持开幕式。
大会现场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秦世成在欢迎辞中表示,中心自成立以来,继承了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开拓创新,在业内得到了同行较好的评价,也得到了很多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2020年,是中心成立十周年,这十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未来十年发展将更加突出。今年是结束“十三五”进入“十四五”的关键之年,在这样的形势下,本次展望大会的主题非常及时、非常必要。中国农业大学愿与各位同行一起,面对新时代,开展新征程,承载新使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目标不断努力。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秦世成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应邀出席并致辞,他从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各产业对机械化的需求、农机装备产业深度调整过程中农机产品技术的供给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三个视角梳理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基本面。他指出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超过70%,将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张兴旺
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项目官员marco silvestri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说:“在亚太地区,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之一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可持续农业工程和机械化,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食品安全,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十年来,在‘十三五’规划成功实施下,中国在减少贫困、提高收入和加强食品安全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其他国家以及南南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项目官员marco silvestri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一级巡视员李安宁在会上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题做了演讲。他指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入主导农业生产方式的新阶段,面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强劲需求,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遭遇“堵点”“难点”“痛点”,主要原因在于机具技术供给、农艺农田配套、政策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供不足需、供不适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在于供给侧的能力、质量和效率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新阶段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要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动力,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为路径,去除“堵点”“难点”“痛点”,释放发展空间、潜力、活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一级巡视员李安宁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方言主持“乡村振兴环境下农业机械化面临的新要求、新机遇与新挑战”分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司长宗锦耀、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一级巡视员李安宁、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严东权、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陈章全在分论坛发言。
“乡村振兴环境下农业机械化面临的新要求、新机遇与新挑战”分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春江就关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从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智能化农机装备系统、智能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等四方面进行阐述,提出要加快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用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升级的“白领”、农机装备制造工匠人才的“高级蓝领”和农机推广应用及维修服务的“实用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春江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宋正河主持“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分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农业农村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党委书记刘旭、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陈巧敏、西华大学副校长余孝其、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易维明在分论坛发言。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分论坛
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刘镜辉作了《农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新纪元》的主题报告。他提出,田间作业无人化将成为农机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终极目标,最高的无人化是想我所想、少许指导就能完成作业,是用自动化的机器来减少人力的投入,是自动驾驶、优化决策和远程沟通。未来将大力推动和普及自动导航,循序渐进地开展作业优化,建立农机“无人化”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的整体战略和路径,克服技术挑战。
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刘镜辉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主席、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主持“信息化、智能化与农机装备产业空白、短板、弱项的解决路径”分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陈大为、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晓煜、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雷沃阿波斯集团总经理李金良、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刘镜辉在分论坛发言。
“信息化、智能化与农机装备产业空白、短板、弱项的解决路径”分论坛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发表题为《关于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考》的演讲。他提出农机和农艺的关系要“因事而异”,要着眼于谁适应谁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价值链,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还介绍了国外农机农艺融合的优秀经验,并分析了国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为要通过改变作物生长形态和特性,改变作物育苗方式使之适应机械化的要求,并改变机械化工艺使机械简化可靠。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
农业农村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站长刘恒新主持“农机农艺融合与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分论坛。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杨礼胜、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原副会长马世青、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安徽省农机推广站站长江洪银在分论坛发言。
“农机农艺融合与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分论坛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辉以《关于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于领域拓展的思考》为题发表演讲。他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面临的新形势: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看,需要加快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看,需要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空间;从农机生产自身发展看,需要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社会化服务要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围绕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在“抓重点、补短板、提弱项、上台阶”下功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辉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主持“农机社会化服务与领域拓展”分论坛。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农业农村部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家忠、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吕永龙、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辉、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王罗方、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振中在分论坛发言。
“农机社会化服务与领域拓展”分论坛
最后,我国知名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白人朴作总结发言。他表示,这是一次精英云集、集思广益、凝聚正能量,既促进农业机械化在新时期健康更好发展,又增进友谊交流的研讨会议。大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形式活泼,高见精彩、亮点纷呈、互相启发、深受启迪,既肯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成就,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又展望了未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及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关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白人朴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领导,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专家及客座研究员,典型省份农机管理推广人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等单位专家,以及部分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等26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